2006年南通市环境状况公报
二00七年五月
1、总 述
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创新克难,巩固提升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1.1.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0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85.0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605.26亿元,增长15.7%,产业结构比例为9.6:56.0:34.4。2006年,全市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9.53万吨,比上年减少0.32万吨,削减率为3.2%,排放强度为5.4千克/万元,下降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9.90万吨,比上年减少0.62万吨,削减率为5.9%,排放强度为5.6千克/万元,下降率为21.1%。
1.1.2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2006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49.21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36亿元,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投资4.96亿元。全市环境保护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9%。先后建成了如东洋口港污水处理厂、海安联发污水处理厂和通州先锋污水处理厂等工程,至2006年底,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日。日处理1500吨垃圾的南通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年处理6000吨医疗废物的焚烧炉已投入试运行。市区新增绿地280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6%。2006年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2002年至2006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变化见图1。
1.1.3环保创建工作硕果连连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现了我市“五城同创”的率先突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群工作进程加快,海门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通州市“创模”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如皋市“创模”工作通过了国家调研;启东市“创模”工作有序推进。继六县(市)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后,我市成为全省第二个生态示范区创建“一片绿”的省辖市。保护臭氧层工作成效显著,被联合国、国家环保总局授予“保护臭氧层示范市”。
1.1.4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
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南通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召开了全市环境保护大会暨生态市创建动员大会,提出了到2007年力争1个县(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市)标准,到2009年有4-5个县(市)建成国家生态县(市),2010年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国家考核标准的创建目标。
2、环境空气状况
2.1环境空气质量
我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烟型污染是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2006年市区和六县(市)城镇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指标监测结果见表1。
表1 市区和六县(市)城镇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指标监测结果表
单位: 降尘为吨/平方公里·月,其它为mg/m3
项 目
|
市 区
|
海安镇
|
如城镇
|
掘港镇
|
金沙镇
|
海门镇
|
汇龙镇
|
二氧化硫(SO2)
|
0.038
|
0.025
|
0.025
|
0.027
|
0.020
|
0.024
|
0.015
|
二氧化氮(NO2)
|
0.039
|
0.017
|
0.031
|
0.031
|
0.021
|
0.021
|
0.019
|
可吸入颗粒物(PM10)
|
0.089
|
0.102
|
0.080
|
0.091
|
0.085
|
0.079
|
0.082
|
降 尘
|
4.1
|
6.5
|
6.8
|
8.9
|
6.8
|
5.2
|
6.9
|
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为:二氧化硫0.038 mg/m3、二氧化氮0.039mg/m3、可吸入颗粒物0.089mg/m3,三项指标的年日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尘4.1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参照标准。六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除海安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0.02倍外,其余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各县(市)降尘符合参照标准。2006年南通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见图2。
图2 南通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图
2006年,我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月均高值出现在冬、春季节,低值出现在夏、秋季节。2006年市区和六县(市)城镇降水pH年平均值及酸雨频率见表2。
表2 市区和六县(市)城镇降水pH年平均值及酸雨频率表
项 目
|
市 区
|
海安镇
|
如城镇
|
掘港镇
|
金沙镇
|
海门镇
|
汇龙镇
|
pH年平均值
|
4.61
|
6.33
|
6.18
|
5.70
|
4.77
|
5.60
|
5.01
|
酸雨频率(%) |
66.5
|
0
|
0
|
22.6
|
61.6
|
31.3
|
47.0
|
2006年市区降水pH年均值为4.61,六县(市)城镇降水pH年均值分别为:海安6.33、如城6.18、掘港5.70、金沙4.77、海门5.60、汇龙5.01。酸雨频率市区为66.5%,六县(市)城镇中除海安镇、如城镇未出现酸雨外,其余各县(市)酸雨频率分别为:掘港22.6%、金沙61.6%、海门31.3%、汇龙47.0%。2006年市区和六县(市)城镇降水酸雨频率见图3。
图3 市区和六县(市)城镇降水酸雨频率示意图
2.2市区空气质量
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的有94天,良的有227天,轻微污染的有40天,轻度污染的有3天,中度污染的有1天,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占88.0%。影响南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06年南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见图4。
图4 南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示意图
2.3工业废气
2006年全市煤炭消耗总量为947.7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222.89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9.75万吨,烟尘排放量4.0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84万吨,其中,市区煤炭消耗量712.0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979.24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7.54万吨,烟尘排放量2.5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18万吨。
2.4措施与行动
2006年, 我市继续推进“蓝天工程”的实施。在火电、热电等高耗煤企业实施烟气脱硫工程,全市共有10家火电和热电企业完成14项脱硫项目,其中天生港电厂2台137.5MW机组、美亚热电2台15MW机组脱硫工程建成投运,华能南通电厂2台350MW机组脱硫工程开工建设。按照《关于燃煤烟尘污染控制的通告》要求,加快实施《南通市集中供热规划》,进一步扩大热网覆盖范围,南通热电公司热网进一步延伸,观音山环保热电厂的投入运行,江山农化公司3台75蒸吨、南亚公司120蒸吨、美亚热电130蒸吨的热电工程相继建设完成,通过实施集中供热,淘汰各类燃煤炉窑138台,有效地减轻了低矮源对环境空气的污染。积极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东洋口风电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继续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全年投入9.9亿元淘汰更新车辆8125辆。建设部门强化了对建筑、拆迁和市政工程等施工现场的渣土管理和扬尘污染防治。
3、水环境状况
3.1水环境质量
3.1.1长江(南通段)水质
长江南通段水质较好,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Ⅱ类标准,能够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所对有关水质的要求。
3.1.2内河水质
2006年,我市九条主要内河中如海河、焦港河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通启运河、通扬运河、通吕运河、九圩港河、如泰运河、?茶运河、新通扬运河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3.1.3城镇地表水
2006年南通市区城镇地表水总体符合Ⅳ类水质标准,六县(市)中如城镇、金沙镇、海门镇、汇龙镇地表水总体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海安镇地表水总体符合Ⅳ类标准,掘港镇地表水仅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我市城镇地表水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
2006年,濠河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等。各污染指标分担率如图5。
3.1.4饮用水源水质
2006年,市区狼山水厂、洪港水厂、芦泾港水厂和南通港水厂水源水水质较好,总体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六县(市)中,通州、如东、启东由洪港水厂供水,其余县(市)水厂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3.1.5地下水水质
我市在市区、海安、启东、海门设四个潜层水监测点。2006年,海门潜层水水质符合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海安、启东潜层水水质符合地下水Ⅳ类水质标准;市区潜层水水质仅符合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大肠菌群、氨氮和锰。
第一承压层仅市区设监测点,其水质符合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大肠菌群、铁和氨氮。
第三承压层在市区和六县(市)均设监测点,其中市区、海安、如皋、海门和启东符合地下水Ⅳ类水质标准;如东和通州符合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大肠菌群、氨氮、亚硝酸盐。
3.1.6入海河口水质
2006年我市入海河口水质仍以有机污染为主。启东大洋港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如东小洋口水质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
3.1.7近岸海域水质
2006年,我市大洋港和小洋口近岸海域水质均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
3.2废水排放
3.2.1工业废水排放
2006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5376.30万吨,其中市区废水排放量为5960.15万吨。全市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2.18万吨、氨氮0.15万吨、石油类71.82吨、挥发酚6.12吨。其中市区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1.24万吨、氨氮0.08万吨、石油类61.55吨,挥发酚4.16吨。
3.2.2城镇生活污水排放
2006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047.49万吨,占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52.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7.35万吨和0.71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7.1%和82.6%。经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生活污水量为6937.69万吨,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0.7%。市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448.80万吨,占市区污水排放总量的42.7%,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2.35万吨和0.20万吨,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生活污水量为3571.7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0.3%。
3.3措施与行动
2006年,我市全面实施“碧水工程”。全市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为突破,以河道水质改善为目标,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对现有85个日供水量在1千吨/日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全面整治,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被全部取缔,二级保护区内的20家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保护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垃圾堆场和围网养殖场被全面清理。市区重点推进“三镇两行业两流域”的结构性污染整治,区内20家印染企业、54家钢绳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全部整改到位。2006年,全市共投入4.4亿元对247条各级河道进行了清淤,全年疏浚土方2700万立方米。为了进一步改善内河水质,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步伐加快,至2006年底,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日,其中市区已达到23万吨/日。
4、声环境状况
4.1区域环境噪声
2006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5.5分贝,六县(市)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海安56.3分贝、如皋52.6分贝、如东50.7分贝、通州54.7分贝、海门54.7分贝、启东54.7分贝。
4.2功能区噪声
2006年市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2类功能区(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和3类功能区(工业区)昼、夜间等效声级值均符合相应标准; 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昼间等效声级值符合相应标准,夜间等效声级值为59.7分贝,超过相应功能区标准4.7分贝。
六县(市)城镇中除如东4类区夜间超标2.7分贝、启东4类区夜间超标0.2分贝外,其它各功能区昼、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值均符合相应标准。
2006年市区和六县(市)城镇功能区噪声监测结果见表5。
表5 市区和六县(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结果表 单位:分贝
城 镇
|
1类区
|
2类区
|
3类区
|
4类区
|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
市 区
|
54.6
|
44.8
|
57.7
|
49.8
|
58.8
|
54.6
|
69.5
|
59.7
|
海安镇
|
47.6
|
41.1
|
48.2
|
41.1
|
49.3
|
43.4
|
50.5
|
40.6
|
如城镇
|
51.4
|
41.7
|
56.6
|
47.9
|
59.9
|
51.7
|
63.5
|
53.9
|
掘港镇
|
48.6
|
41.0
|
52.6
|
43.6
|
56.3
|
50.3
|
65.2
|
57.7
|
金沙镇
|
45.4
|
42.0
|
56.0
|
43.6
|
61.4
|
39.8
|
65.5
|
45.6
|
海门镇
|
54.2
|
43.0
|
57.4
|
48.0
|
61.8
|
50.3
|
66.0
|
52.2
|
汇龙镇
|
47.5
|
37.6
|
56.1
|
47.5
|
—
|
—
|
64.3
|
55.2
|
4.3交通干线噪声
2006年,对市区及六县(市)城镇总长194.14公里的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市区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值为67.8分贝,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类区昼间标准,噪声超标的路长为3.90公里,占总路长的6.2%;六县(市)城镇交通干线中除海安镇超标1.3分贝外,其余各县(市)均符合国家标准。市区及六县(市)城镇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见表6。
表6 市区及六县(市)城镇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表
城镇
|
总路段长
(公里)
|
平均车流量
(辆/小时)
|
声级值
(分贝)
|
超标路长占总路长百分比(%)
|
市 区
|
63.23
|
1765
|
67.8
|
6.2
|
海安镇
|
19.04
|
1988
|
71.3
|
63.3
|
如城镇
|
25.65
|
998
|
65.5
|
13.8
|
掘港镇
|
19.84
|
1460
|
66.3
|
0.0
|
金沙镇
|
17.34
|
807
|
66.1
|
12.7
|
海门镇
|
30.00
|
742
|
67.4
|
5.3
|
汇龙镇
|
19.04
|
1476
|
67.5
|
15.8
|
4.4措施与行动
2006年,我市进一步巩固“宁静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重点加强噪声达标区、禁鸣区建设,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采取日常管理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建筑施工工地、娱乐场所和铝合金加工点开展噪声专项整治,取缔铝合金加工点46处,有效减少了噪声扰民。围绕噪声达标区建设,重点加强了工业噪声源的管理,对厂界噪声超标的企业进行了整治,有效控制了工业噪声的污染。围绕禁鸣区建设,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加强主城区出入口管理和路面巡查,整治违章鸣号车辆。
5固体废物防治
5.1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利用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切实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加大综合利用和处置力度。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5.14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99.71万吨,综合利用率98.2%。市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26.78万吨,其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26.26万吨,综合利用率99.8%。
5.2危险废物管理
贯彻落实《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我市危险废物处置场的设施改造和规范运行,对全市重点企业危险废物全面检查,清查危险废物400多吨,并落实整改到位。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污泥的资源化和处置工作,编制完成南通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规划。 2006年,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73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7.67万吨,危险废物处置量3.01万吨,临时安全储存堆放0.05万吨。市区危险废物产生量为7.29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5.11万吨,危险废物处置量2.13万吨,临时安全储存堆放0.05万吨。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809.68吨,全部集中焚烧处理。
5.3 生活垃圾处理
2006年,市区及六县(市)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4.39万吨,无害化处理量54.3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6、核与辐射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市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2006年,对我市362家703台射线装置、53家177枚放射源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南通市辐射源档案,对26家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对5家单位的13枚废弃放射源进行了收贮,解决了废放射源长期未收贮的历史遗留问题。
7、生态建设
7.1农村生态环境
2006年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全市共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7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123个。海安镇、掘港镇在苏中、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7.2生态功能区
至2006年,全市共建成31个重要生态功能功能区,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名胜风景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27个,生态功能区面积达1752.4平方公里。海门蛎蚜山建成牡蛎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
8、管理和执法
8.1环保目标责任状
2006年,全市围绕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状,以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为契机,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努力增加环保投入,持续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好地完成了2006年度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8.2环境保护执法检查
在全市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围绕全市千吨/日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污染源和污染隐患的整治、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环境违法的集中整治、环境违法集中整治三项重点,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督促整改到位。全市共查处违法建设项目84个,查处违法化工企业36家,查处违法纺织印染企业34家,查处违法制革企业4家,取缔关闭严重环境违法企业9家,停产治理11家。对361家环境违法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
8.3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为加强源头管理, 2006年,我市按照环评法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十一五”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南通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南通市都市型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等十个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为强化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准入,2006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1661个,因选址不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而否决项目35个,避免了重污染项目建设。
9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
9.1环境监测
全面启动了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建成了由15个子站组成的一市六县(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建成了环境应急预警体系,构建了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网络。在进行日常监测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普查、饮用水源专项调查、农村地表水水质监测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专项监测。2006年共获得环境监测数据24.73万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数据8.06万个,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6.83万个,其它监测数据9.84万个。
9.2环境监察
2006年全市环境监察部门现场监督检查2.66万人次,其中污染防治设施监察1.33万次,“三同时”监察1405次,限期治理项目监察962次,许可证现场检查1305次,其它监察9679次。
为防止突发性事故对环境的危害,我市制定了《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了多次演练,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增强。
10.环境科技与产业
10.1环境科研
2006年开展了《印染污水处理回用课题研究》、《印染污水热能利用技术研究》、《南通钢绳行业循环经济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南通钢绳行业循环经济研究》通过省级项目鉴定。为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技术支撑,我市与南京大学筹建“南京大学南通循环经济研发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江山农化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示范”课题,成为科技部16个“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0.2循环经济
2006年,我市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的“1668”工程,在全市184家企业开展以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如东中天工业园区等3个工业园区建成了市级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全年共节约能源27.3万吨标煤,减少废水排放811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1395吨,减少固体废物产生28.8万吨,实现经济效益4.5亿元。
10.3环保产业
2006年,我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单位共有90家,其中国家级环保骨干企业2家,省级环保骨干企业2家。全市环保产业年产值20亿元,年利润5807万元。
1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123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开展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成为苏北首家国家级ISO14000示范区。
11公众参与
11.1人大、政协议案提案
2006年办理市人大、政协有关环境问题的议案提案共40件,其中涉及水环境问题的13件,大气环境问题的6件,噪声环境问题1件,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问题的3件,循环经济的 3件,农村环境整治的6件,其他问题8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议案提案均进行了认真答复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落实,答复满意率为100%。
11.2群众信访
2006年我市通过在电台、电视台开办行风政风热线,设立局长接待日制度,现场受理市民的咨询投诉,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36件。
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问题来信来访527件(次)、来电5675件,调查处理率100%;已办结6198件,结案率99.9%。市区共受理来信来访141件、来电2207件,其中涉及水污染992件,大气污染978件,噪声污染977件,固体废物污染86件,处理率与结案率均为100%。为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我市还建立了环境违反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全年有15人获举报奖金1.4万元。
11.3宣传教育
2006年,我市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以创建国家模范城市为主要内容,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宣传。全年各级媒体发(播)环保新闻、评论、通讯、特写达600多篇,南通电视台、《南通日报》和《江海晚报》播发各类专题专版80多个。“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全市围绕“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社会”的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各级环保部门及工、青、妇、科协等群团组织及机关、学校、社区共举办各种形式的环保讲座、培训班、报告会、知识竞赛150场次。积极推进“环保四进”活动,全市建成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14个。省级绿色学校8所,市级绿色学校17所,绿色园丁26位,绿色小卫士69名。
12国际合作交流
2006年,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教授30多人次来我市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其中由清华大学、德国柏林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专家、教授组成的“中国环境执政能力”课题组专程来到我市,在对我市环境建设与管理、污染防治及环境执法等方面情况调研后,认为南通市在处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已找到了新的途径,南通的成功经验,值得向世界介绍推广。日本环保专家专程来我市就水环境修复、水污染防治以及濠河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了我市濠河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